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以富民为本的王祯》之“以农为本勤政富民”。
以农为本勤政为民
王祯是一位有真才实学、有思想、有政见、有事业心的人,但在封建社会,大概是因为他官职低微之故,连史书都对他的生平记载不多。不过,王祯似乎并不因官小而浑浑碌碌,醉生梦死,相反,他能够严于职守,充分利用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便利条件大搞调查,了解农民疾苦,掌握农村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勤于思考,为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来,有关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应当是由朝廷去考虑的事,而王祯却超越一个县令的“本分”、主动地为以农为本的思想增添新的内容。他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就要受饥挨饿;一女不织,就无衣挨冻。所以国家应当重视农事,教育人民耕绘图仪、种植和畜养。”同时,他还对汉、唐以来推行的“孝弟力田”和“崇本遂末”政策做出新的解说,主张“孝弟”(即孝悌,意为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为立身之本,“力田”(努力耕作劳动)为养身之本,“两者都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他认为,农夫因为受到饥寒之苦,所以看到游手好闲的人在享乐,就会生出羡慕之心,乃至离开农田,放弃农耕去跟随他们,这就造成了民害。所以“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要把发展经济作为礼节和荣辱的前提。
“节省徭役以宽民力,克除游惰以务农业”是王祯勤政富民思想的基点,为此,他非常关心在生产第一线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情况,既同情农民的疾苦,又十分尊重农民的劳动和质朴,说“世上最淳朴的人,莫过于农民”。他还写了许多诗歌来赞叹农事和农民的劳动,编成《农务集》,真实地描写了农民的生产劳动及其辛苦,其目的是希望唤起政府和官吏们珍视劳动者。当王祯了解到种田人要取得温饱很不容易,主要是由于租税太重、苛捐太多、徭役太频时,便大胆地揭露元初推行的“劝农”变成了“吃农”,“劝农官”变成了“吃农官”,“巡行”成了勒索、受贿、贪赃的代名词,“巡行”官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灾难。他呼吁朝廷应当加以制止,革除弊端,制定法律,使“劝农”名符其实。王祯十分强调“利民之法”,主张仿照汉代的“常平仓”、唐代的“义仓”,建仓积谷,储食防饥。他尤其强调民间储食备荒,以丰补歉,逢灾自救。他还以诗明志,表达自己的思想:“富国何如富在民,乡闾是处有高囷;只知不负英雄谒,遇歉能倾一济贫。”
王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王祯,字伯善,生卒年不详,山东东平人,元成宗元贞元年(年)担任过宣州旌德县(今安徽省旌德县)尹6年;元大德四年(年)改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令。他官职虽低,但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独特的思想和成就,呕心沥血地写成《农书》37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我国元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