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紊乱是指由于疾病或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引起人体调节糖代谢的激素或酶的结构、功能、浓度异常或组织、器官病变而造成的血糖过高或过低。最典型的糖代谢紊乱疾病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其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征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征,长期患病还会引起酮症酸中*、乳酸性酸中*等急性并发症或大/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分为Ⅰ型、Ⅱ型、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4种。从病因病理上讲,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某些病*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除遗传易感性外,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症状,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表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不典型症状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并发症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甚至肾衰、糖尿病神经病变、反复的感染、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及糖尿病足等。
由此可见,保持血糖稳态(即血糖平衡)是保证人体糖代谢健康运转的核心因素。然而,现阶段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运动量的减少以及精神情绪的波动等造成的体内代谢压力增加和逐步失调。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估计,年全球有4.51亿成年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支出已高达约亿美元,到年患者总数将可能增加至6.93亿,这将给全球带来更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的抗糖药物被报道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从改善糖代谢稳态失衡的角度阐述的,除二甲双胍外,其作用靶点主要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2抑制剂(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s-2Inhibitors,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Agonist,GLP-1RA)、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Peptidase-4Inhibitors,DPP-4i)等,但与此同时,低血糖、肠胃不耐受(呕吐、腹泻)、急性肾损伤等副作用也屡见不鲜。研究者们寄希望于从自然界中寻找天然、安全且有降血糖功能的新型活性成分,以期在减轻或延缓糖代谢紊乱疾病的同时,也减少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展。
有文献报道,可以从食药用菌中分离得到具有调节免疫、抗菌、抗炎、抗高血糖、抗氧化、抗病*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蛋白多糖和三萜类物质。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