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http://m.39.net/pf/a_4578332.html?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为了达到血液净化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目的,透析液的作用极为关键,不单是透析液的化学成分很重要,其物理和微生物特性也同样重要。
血液与透析液接触时,产生双向弥散过程,即膜两侧溶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作双向运动,使膜两侧的溶质浓度趋向平衡,因为透析液中的电解质浓度接近于正常人体生理浓度,而碱基高于血浆浓度,最终结果膜两侧电解质浓度达到生理性平衡,碱基进入人血液纠正了酸性血液,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在压力的作用下,由膜内移向膜外。
与此同时,血液中高浓度的尿*症*素经过膜弥散或对流进入无*素的透析液中,最终达到膜两侧溶质浓度平衡,清除了尿*症*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状态。
透析液成分
钠是决定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维持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很容易通过透析膜,故而透析液中钠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常用透析液钠离子浓度为~mmol/L。
事实上,超滤液中的钠浓度低于血浆中的钠浓度,这是因为Donnan效应(道南效应对胶体渗透压的影响一、道南效应使血浆蛋白的胶体渗透压增加了百分之五十。1、因为蛋白质带负电荷,所以需要很多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在它的周围以平衡之。2、这些阳离子通常不与蛋白结合,所以造成了额外的渗透压。三、更重要的是,当蛋白浓度增高时,道南效应也就更加显著。)
钠是阳离子,在血浆中要结合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只有游离部分能通过透析膜。因此,相对于血浆,超滤液为低钠,这在单纯超滤(点击蓝色字体了解《什么是单纯超滤?》)时可以证实。
为了解决高钠透析液导致的口渴、高血压等问题。一些作者提出可调钠透析,即从治疗开始到结束时,透析液钠浓度呈现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动态变化,保持透析中血钠高水平,有利于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维持血容量稳定。可调钠的方法有三种
/p>
向上滑动阅览
(1)上升型。透析液钠浓度呈上升型曲线,对透析后半期的血容量维持有一定作用,能明显减少肌肉痉挛的发生,但透析后血钠值较高,患者口渴明显。
(2)下降型。透析液钠浓度呈下降型曲线,可呈线性下降、阶梯样下降、脉冲样下降三种形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能明显维持透析期间的血容量,对透析失衡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
(3)间断型。用较低钠浓度(~mmol/L)的透析液,在透析过程中,每间隔0.5~1小时用高钠浓度(~mmol/L)透析液,造成细胞内外液洗涤的效果(溶质抽吸作用),有利于清除细胞内*素。
第一和第二种方法都需要结合超滤模式同时进行,如先高钠高超滤,后低钠低超滤。所以,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原则上都不会增加患者的钠负荷,这更有利于稳定心血管功能。
SUMMER
钾是维持心脏电活动的重要离子,透析对钾的清除非常快速。大多数慢性肾衰竭患者,透析前血钾浓度为5~6mmol/L。
人体血钾的范围在3.5~5.5mmol/L,大于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点击蓝色字体观看视频《医学科普——慢性肾脏病遇上高钾血症,这场邂逅可“要命”!》)是急性和慢性肾衰竭经常发生的最危险并发症,钾在透析间期容易蓄积,为达到足够的清除钾,透析液钾浓度应明显低于血浆钾浓度,常维持于1.5-2.5mmol/L,此浓度足以在整个透析治疗过程中产生弥散梯度。
高血钾的影响因素除饮食摄入外,还有组织坏死,高分解状态,严重酸中*等,主要是造成了细胞内钾的转移,受酸碱平衡的影响很大,如代谢性酸中*可使钾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导致细胞内钾降低。因此,透析液中碳酸氢盐的浓度,代谢性酸中*纠正的程度,均是透析中钾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这些情况下,细胞的极化可受影响,细胞内/外液钾浓度比例是影响心脏节律和收缩力的因素之一,可改变透析过程中心血管的耐受性,诱发心律失常。
伴有内出血和广泛组织挤压、血肿的创伤患者,红细胞中释放的钾可产生严重的高钾血症,这些患者的透析液应含少量或不含钾。相反,当进行每日透析时,对于钾摄入很差,通过呕吐腹泻或大量利尿丢失钾的患者,建议使用钾含量为4mmol/L的透析液,以防止危险的低钾血症。
对于饮食规律的慢性透析患者,每日钾的摄入通常为60~80mmol,一周3次的血液透析,当透析液钾含量为1.5~2.0mmo/L时,可以达到钾平衡。但是对于厌食、呕吐腹泻的患者,透析液钾需要依据临床情况来设定。正在接受地高辛正性肌力药物治疗的透析患者,当钾清除过多或过快时,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对于这些患者,应使用相对高钾透析液来替代常规使用的透析液。
SUMMER
钙正常人血浆钙包括结合钙(非扩散钙),占40%~45%,与血浆蛋白结合;离子钙占50%,有重要生理活性,离子对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具有生物学活性,体内缺钙会引起手足抽搐与骨营养不良;络合钙占5%~10%,结合形式可以是枸橼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等。其中离子钙和络合钙统称为可扩散钙,可以自由通过透析膜,结合钙和可扩散钙的比例取决于血浆pH及血浆白蛋白。
酸中*时,血浆pH每降低0.1,离子钙增加0.2mg/dl。低蛋白血症时,需要矫正血钙值,见下列公式:
血钙矫正值(mg/dl)=血清测定钙值(mg/dl)-血清白蛋白(g/dl)+4
尿*症患者表现为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血钙水平升高或正常。但由于酸中*和低蛋白血症,尿*症患者的可弥散钙高于正常人,有人报道占总血浆钙的57.6%~64.3%。这对于血浆总钙浓度接近正常的患者来说,可用于透析交换的钙总量增多,相当于平均浓度为6.5mg/dl(1.6mmol/L)。考虑到轻度低钙血症,平均透析液钙浓度为1.5mmol/L时,通常可提供透析中接近于零的轻度正平衡,钙浓度为1.62mmo/L时,可提供mg/次的正钙或负钙平衡。
个体化的钙浓度
合适的透析液钙浓度为1.25~1.75mmol/L。钙浓度应依据每位患者的钙平衡情况、PTH和血钙水平、服用含钙的磷结合剂的总量来调整,以避免危险的高钙血症和软组织钙化。
常用的几种透析液钙浓度:高钙透析液大于7mg/dl(1.75mmol/L);中等钙透析液6mg/dl(1.5mmol/L);低钙透析液小于5mg/dl(1.25mmol/L)。
对于接受口服补钙、含钙的磷结合剂和活性维生素D的患者,其透析液钙浓度降为1.05~1.35mmol/L,仍可维持满意的钙离子水平,并能控制骨营养不良。
SUMMER
镁是一种细胞内阳离子,主要存在于骨组织中。正常血清镁浓度为0.8~1.2mmol/L。因此,血浆镁水平(0.6~1.0mmol/L)仅部分反映了体内总镁水平的变化,血浆中一部分镁与蛋白结合,仅有70%可经弥散通过透析膜。
其中可被肾脏或透析器清除的是离子镁(70%)和其他酸根(碳酸、磷酸、枸橼酸等)结合的镁(5%),与蛋白结合的镁(25%)不被清除。正常情况下,镁主要经肾脏排泄,肾衰竭患者血镁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1.75mmol/L。
更多临床血透工程技术,可阅读下方书籍▼▼
血浆镁浓度的增加可以延缓透析患者动脉钙化的进展,并部分抑制透析当中PTH分泌,但是,这种效果只有在急性高血镁时能够获益。长期增加血清镁浓度对于临床PTH的抑制不显著,然而高血镁可引起透析患者的一些临床并发症,如发生骨软化、肾性骨营养不良、瘙痒症,改变神经传导速度等。当患者摄入不足及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影响镁吸收或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频率增加镁清除时可能会导致低镁血症诱发心律失常、透析低血压,此时需要补充镁盐,提高透析液镁的浓度。长期低镁血症也会引起死亡率增加。
SUMMER
氯大部分透析液中的氯浓度为98~mmol/L。因钠、钾、钙、镁常以氯化物形式存在于浓缩液中,透析液中的氯浓度决定于总阴离子电荷,应相应于阳离子电荷的电化学关系。调整钠浓度时,氯浓度也随之变化,由于氯离子浓度过高不利于纠正酸中*,因此,必要时透析液钠离子的增加可用少量醋酸钠或碳酸氢盐代替。
SUMMER
葡萄糖血液透析刚用于临床时,透析液加入葡萄糖主要为了提高透析液渗透压,增加超滤。由于压力超滤和容量超滤的广泛应用,现今透析液糖浓度多选择5.55mmol/L。也有单位使用无糖透析液,但患者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
透析液中葡萄糖的重要性还在于治疗中引起高血糖,从而预防从血中快速清除尿素而致的失衡综合征。含2.7g/L葡萄糖的透析液,可以减少透析中渗透压下降的50%。
少数糖尿病ESRD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灭活障碍,肾脏糖异生减少,透析器清除及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因素,在使用5.55mmol/L透析液时也会发生低血糖,此时需要静推高渗糖或选择更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
?参考资料:[1]《血液净化学》第四版主编:王质刚[2]《实用透析手册》图片来源:医院、网络排版编辑:董校含文章为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