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做了两个奇怪的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身处大火边沿,努力奔跑才不会被烧焦。第二个梦是梦到自己站在舒适凉爽的水流中,看到远处的火被逐一扑灭。火克金,正好与我最近想到的新冠肺炎的一些念头相符合。我最近8个月,总是坚持9:30~10:30阅读一个小时的中医书籍,可以说是从未间断过。即使有事情,也要补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
摘自昨晚的学习心得:我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对对此次疫情定性为风寒,兼痰湿,原因是起于冬季,而且很多患者出现了便溏。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此次疫情是因风热邪*入体引发的温病,温燥入肺引起实热,绝非风寒更没有痰湿。根据我的查询结果,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是“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没有痰。
根据《温病条辨》记载,“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太阳病则周身之阳气郁,故身热;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阳自汗,风疏卫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渴,火克金也。咳,肺气郁也。午后热甚,浊邪归下,又火旺时也,又阴受火克之象也”。《温病条辨》中还说,燥淫传人中焦,脉短而涩,无表证,无下证,胸痛,腹胁胀痛,或呕,或泄,苦温甘辛以和之。这个,和患者的症状也相吻合。我自己学习中医时间不长,但是我还是感觉寒、湿、痰跟这次的疫情对不上的。而且,“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由此看来,发热虽然是温病的主症,不发热也是有的。
我自思忖,印度爆发疫情原因,除了卫生条件差,防控措施不到位,也与其地处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且饮食中含有大量姜*等干热食材有关。而俄罗斯、美国等地疫情也很严重,与其普遍的内热体质和饮食偏好都有关系。如巴西饮食以麻辣为主,俄罗斯人喜饮烈酒。而且,在我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冬季较其他季节严重的原因,不是寒,而是燥,燥伤津液,影响鼻腔、咽喉的营卫功能,从而导致热邪入体。很多患者便溏的原因是肺部排湿受阻,导致过量湿气凝聚在肠道,引起便溏。肺主宣发肃降,肺宣发受阻,母病及子,大肠内水分累积,是正常的。
因此我冒昧做了一个推断:此次疫情是一种风热邪*的传播,通过因津液不足而失守的鼻腔和咽喉部进入肺部,导致肺部运行受阻,继续损伤人体津液,引起发热、咳嗽、胸闷、肌肉疼痛等症状,同时由于湿气下行于肠道导致便溏。如果患者大便干结,说明其津液损失十分严重,与便溏的患者所用药物不能一样。
我想,非疫区群众是否可以通过服用紫苏子杏仁茶(人民网曾经刊发杨华升大夫文章,里面提到取紫苏子、甜杏仁各6克,陈皮4克,水煎去渣,加蜂蜜1匙,分两次服;也可将紫苏子、杏仁共捣细,陈皮切碎或用手掰碎,用纱布包起来,置于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浸泡,盖闷15分钟,再调入蜂蜜15克,分两次饮用,早晚各一剂)以及食用冬瓜、梨、山药等食物滋补津液。疫区群众在佩戴口罩的前提下适当口含生津润肺丸(《喉科秘诀》记载,取硼砂3钱(生、煅各半),寒水石2钱,山豆根2钱,五味子1钱,甘草2钱,枯芩2钱,乌梅1钱,薄荷3钱,上冰片2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含化咽下)等进行预防。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轻症基础方可参考《温病条辨》的桑杏汤,不发烧的患者可用桑菊饮,重症基础方不知是否可参考《医科法律》记载的清燥救肺汤,根据病人体质加减。同时,可一并参考杏苏散,但是此方对症为凉燥,我还是感觉此次疫情是温燥,方中生姜等药我自己知道该是断不可用于患者。我们市民在食用热性、温性食物的时候应该节制有度,但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寒凉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不知道我的判断是否准确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