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收藏美好发现中国风
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的祖辈以世代积累的智慧,创造出了与当地地质气候、文化风俗相匹配的特色民居。
这些有东方美学味道的民居,让人心生向往。
这里分享一篇中国传统民居手绘图,一起欣赏传统民居之美。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
二、江南水乡民居与桥梁
提到江南水乡民居,人们就会想到小桥流水旁,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宅,想到潇潇春雨中,素雅的粉墙黛瓦,清丽的竹林桃花。江南水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倚山环水,古朴灵秀”。水乡民居常常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环水而建的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
水乡民居枕流建筑
枕流就是以石柱承重整栋建筑全部凌空架件在水面上。在水网密布交错的南方,当临水居民须扩建时,采用此法,可以不用破坏河道的同时又能把建筑依地而起。它是横跨在水面上、两端都连接接在岸边的住宅形式。
水乡民居的出挑
出挑,是利用大的悬挑出的一部分空间,临于水面之上,下部悬空。
楼房窄院的水乡民居
三、吊脚楼
吊脚楼与出挑一样,也是房屋的一小部分悬于水面之上,悬伸的部分下面用木或者是石柱等附属物件支撑,加强伸出部分的稳定性。
四、四水归堂式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的庭院很小,民居的外形为一四方体,外面白墙高耸,里面的房子沿四周布置,屋面向院内倾斜,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
墙的上端,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白墙与黑瓦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皖南民居的院落组合形式
皖南民居都是院落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三合院和四合院。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组合发展,变成各种复杂的样式,甚至可以继续组合,发展出更复杂的院落形式。皖南民居的造型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造型非常简洁,建筑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很少开窗子。变化主要在墙体的上部,以小青瓦做成一个墙檐,类似于人字形的小屋顶,墙檐上还有屋脊。院内的设计包括门厅、天井、厅堂、厢房、隔扇门窗。
皖南民居中的三合院
皖南民居中的四合院
皖南民居中的两个四合院组合形式
皖南民居中的一个四合院与一个三合院组合形式
皖南民居中的两个三合院组合形式
五、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1.沿沟式窑洞
沿沟式窑洞,就是窑洞修建在河道两旁,大多数在阳面。也是在建筑学上讲的是冲沟两岸土坡和悬壁基岩上部的*土层中开挖窑洞。它的优点就是交通便利,饮水便利,可以避风沙,本地人称之为“水食相连”之地,缺点就是相对于靠山窑洞视野不开阔。战乱年代容易受到攻击。
2.下沉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前海资村马才升窑洞住宅,基于风水理论产生了四合院型建筑设计规则,即闭合环绕的建筑空间带有上见天、下接水的天井。
其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开敞的院子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以及长波辐射。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气候环境。
下沉式窑洞出入口形式布局
1.平面布局:一般采用南北向布置,生活用房设在南向最佳位置,辅助用房设在北向。
2.窗:窑脸上开大窗,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提高室温。窗上设棉、毯子、茅草、牛皮纸等材料做成的保温帘子或窗板,白天卷起,晚间放下。方法虽然很简单,但保温效果却很明显。窑脸上部开高侧小窗,仅用于夏季通风,多数居民在冬季用草帘或土坯将其封闭。一些地区冬季在双层木窗上加设一层塑料薄膜,减少传热耗热量20%以上,且可以大量减少冷风渗透所造成的耗热量。门窗缝隙采用棉布条等封糊,以防止冷风渗透。
下沉式窑洞中的渗井
下沉式窑洞中院内还有渗井,按风水,渗井一般都设在院内的西南方向。
3.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从建筑和结构形式上分析,独立式窑洞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土或砖石形成基墙,而后在其上用砖石起拱发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
六、傣族住宅
傣族居住的竹楼,一楼一底。由于当地高温多湿,人们为避湿求凉,仅居楼室,而用底室堆杂物,关家畜家禽,安装脚碓和织布机。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仅在院外筑墙,设栅,既标明院落范围,又防止牲畜入院。
七、贵州石板房
贵州石板房的“片片石板坐排排,排成行行当房盖。布依儿女屋下作,既遮雨来又挡风
”。
八、梅县围拢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具代表性。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
围拢屋的组合形式
九、土楼民居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内通廊式土楼
内通廊式土楼:土楼内住户拥有从底层到顶层的单元,各从二层以上,各房间门前有环形走马廊,每层有四五部公用楼梯。
土楼中的方楼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
土楼中的圆楼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单元式土楼
单元式土楼各层没有连贯各户的走马廊;土楼分割为一套套垂直单元,各单元有独立的门户,有独立的庭院,有独立上下楼梯。
十、一颗印
一颗印亦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建造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风俗。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一颗印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十一、三坊一壁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
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
十二、蒙古包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蒙古包造型
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的,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蒙古包的构架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陶脑”、“乌尼”、“哈那”、“乌德”组成,详细就不做介绍了。
十三、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年)。
十四、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十五、朝鲜瓦屋
朝鲜族传统民居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
草顶的朝鲜族民居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
朝鲜族民居中的望窗
十六、纳西族民居
云南纳西族分传统住宅和现代住宅两种,前者以“木楞房”为代表,后者以“三房一照壁”为代表。这两种房屋的建造在风水信仰观念上是不一样的。主要由正房、厢房、倒座,厦子、天井、门楼、围墙等几个部分组成。
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经济困难的人家,也有修建“两坊房”和“一坊房”的,待经济好转之后,再逐步扩充。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十七、*民居
这是*维吾尔族住宅的常见一种建筑民居形式。
和田民居
辟希阿以旺
阿以旺
阿以旺与辟希阿以旺和阿克赛乃同属一种建筑形式,并具有相似的功能。
开攀斯阿以旺
品质容斋品位容斋
------
本文由容斋编辑整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中国风原创内容/产品(工艺/健康)/交流合作
容斋典藏精彩m.fxz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