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进行小学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得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落实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开展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首先需要抓住小学生的特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课本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在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1]。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将课堂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积极给予学生引导,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则帮助学生消除疑惑。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路以及学习思维,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科目,不仅教学的内容较为宽泛,而且理论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有种困难的感觉[2]。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还需要重视学生在认知方面以及识别能力方面的训练,只有落实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升。
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得出理性的逻辑结论。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及思考机会,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建立更好的思维方式,掌握更多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真正赋予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常常通过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教学的质量降低,学生的素质素养也难以提高[3]。为了真正改善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对教学的方式进行革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学,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使得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下去。例如:当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便需要让学生们首先理解统计图以及条形统计表,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而在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时,除了讲述一些基本的理论之外,为了解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或是学生举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到底想了解这些知识的哪个方面,接着教师再对教学进行补充。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为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在构建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统计图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便会一边学一边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也能够对这些知识有更好地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同时,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通过实现数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动手操作。
而教师则主要起到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通过更加合理的方式动手学习,最终落实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例如:当在进行形状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图形,有些学生制作了正方形,有些学生则制作了三角形或者圆形。这些图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进行制作时所使用的工具也会大有不同。制作图形的时候不少学生准备了白纸,对各式各样的图形进行绘图,并且逐渐制作这些图形。有些学生用到了小刀,还有些学生则用到了剪刀。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的理解程度,这些图形的特点也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各个小组进行图形制作,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且将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具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图形的特点与特色,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最终达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
四、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热情
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时,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更要让学生将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将学生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在上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通过联系数学知识与生活,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如果只是通过陈述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便会觉得枯燥无聊。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们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出这样的问题后,不少学生都开始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进行观察。有些学生认为长方形在生活中主要以装东西,收纳为主。而正方形的东西则更加节约空间,适合用来当音响的骨架。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能够真正落实数学知识与生活化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严谨的思维方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严谨的科目,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数学内容的教学真正落实学生严谨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总结的方式了解数学科目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轻松,最终落实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当在刚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强调课程中的数学逻辑,由于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一些,如果这时能够将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入,则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的效率也将更高,并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学三角形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首先让学生量一下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并且接着再让学生们找一找三角形的规律。教师需要重视科学教学风格的建立,找到合适的教学习惯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更新自己的认知以及思维模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更加充分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画几个三角形,并且对其内角和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找到三角形的特点。最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阶段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阶段,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当开展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教学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真正落实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与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落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融入严谨的思维教学,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