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龄与职业
不可否认,25岁之前和25岁之后对于年龄的认知和焦虑更加深刻。说深刻,是感慨回顾学生时代,才发现20-25岁真的是个“*金时代”,不仅充满朝气和干劲,身边还闪烁着众多的机遇;说焦虑,是因为同龄人成家的成家,生小孩的生小孩,其中也不乏二胎、三胎者。体制内似乎对于30岁也是一个分水岭,阅读各种招考公告,年龄似乎也成为“卡脖子”的方面,很多地方、岗位给予更年轻的人机会更多,但反过来想,25-30岁半熟阶段的我们努力、奋斗、拼搏,并不因为年龄而褪色。
之前,我常常思考“终身职业”的问题,常认为进入所谓“体制内”便可以躺平。事实是,围城外的人看里面的人轻松,体制内的同事们个个干劲十足,不断考研、考证、考上级单位,走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人生巅峰。
就拿我目前所在的单位来说,上至老大,常常加班至零点,调度安排协调各项工作;中至科长,40岁左右的年纪,不仅要顾家,工作时间甚至下班时间,会议、业务、调研一个也不落下;下至一般科员,每天在日常工作中也忙得不亦乐乎,按时下班者寥寥无几。
前段时间我与领导闲谈时感悟到,60岁退休,到80岁甚至90岁这段时间,假若没有工作和事业的支撑,会极快地衰老并失去生活的乐趣。现在企业一般要求50岁退休,在这个年龄段,小孩还没成家,自己身体健康,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如失去工作的乐趣,也很难找到接下来半辈子的人生真谛。但往往一些画家、艺术家等思想境界高者,能够自得其乐,活到老、学到老、玩到老、赚钱到老,能够更轻松地获得长寿与快乐。
假如我们的人生目标因为年龄鸿沟而变化,反过来想,是否可以做一些因年龄增长而增益的事情?比如自己的人格魅力是否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我们的收入方式、水平、结构是否能够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好?我们是不是能够拥有更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
??????(二)心态与追求
在5年前,我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那时脑子里没什么想法,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课余完成一些学生会工作。作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做得少,想得却多了,想什么?想去到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平台、更好的环境,想去“享受”,享受众人羡慕的目光、享受表面的风光、享受好待遇、好发展。
一直以来,仍然存在患得患失的心态。特别是面对选择,总觉得其他选择更好,总会后悔于自己曾经作出的决定。
一位朋友,曾在大城市国企核心部门工作,然后因家庭原因辞去工作,待在家乡小城市边缘岗位。他说,自己曾经的平台很好,但是很累,虽然可以借助平台有一些“小权力”和“小作为”,父母也劝他一定要留在原先的岗位,但是如今他虽处边缘岗位,但内心坦然安宁,自己过好小日子,也越发舒坦。
淡定的心态,源于内心的向往。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生活状态,能够衡量最有价值不在于“其他人怎么想、怎么看”而在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状态。所以,淡定的心态是能够选择的,这种选择出于内心真正的渴望,如果按照别人的路子、按照其他的方面,会越走越远、越来越焦虑。
仔细想来,外界力量带来的所谓“你要发展进步”的压力,并不是真正的想去发展、想去进步,而是想去“享受”之后的“成果”。在行动方面进步与发展并不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而是一天天、一点点、一滴滴的“行动”,与其空想,不如退而织网,静下心来淬炼意志、锻炼能力、积蓄力量。
??????????〈END〉
??????????文/周忘川
周忘川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