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工作中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系统的基础疾病,麻醉难度较大,其中肺动脉高压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对于身体的影响非常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疲劳乏力,心痛胸闷等一系列的症状,从而影响循环的稳定,而术中循环系统的稳定是麻醉医师所要达到的目标。肺循环兼有维持血液氧合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双重作用,肺循环的障碍可导致氧合障碍(即低氧血症)以及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如低心排、低血压。正因如此肺动脉高压比高血压病危害更大。
肺循环与体循环相比,具有低阻高顺应性、高流量的特点,平均肺动脉压力为大约15mmHg。肺动脉上没有α1受体,肺血管的平滑肌不发达,顺应性高,肺血管的张力调节主要依靠内皮细胞的旁分泌物质与血液内物质的相互作用,肺内皮细胞在调节肺血管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肺血管的舒缩还受血气变化和酸碱平衡的影响。肺血管在高氧时舒张,低氧时收缩,酸中*可增强低氧或高二氧化碳收缩肺血管的作用。心排出量增加可扩张肺血管,使肺血管阻力下降,增加心排量对肺动脉压的影响很小,肺动脉高压主要是肺血管阻力增加的结果,肺血管阻力还受肺泡扩张程度的影响,肺容量处于功能残气量状态是肺血管阻力最小。机械呼吸和PEEP可增加肺血管阻力,当肺动脉压力静息超过25mmHg或运动超过30mmHg时即为肺动脉高压,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血管重塑,肺血管收缩或肺动脉血栓。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也称原发性的肺动脉高压
左心功能障碍:由瓣膜功能或先天性心脏疾病所致的左心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肺部疾病由呼吸系统畸形或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如慢阻肺,间质性肺病、高原缺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慢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临床处理比较棘手,可通过手术解决。
原因不明或多因素导致:如贫血。免疫
临床麻醉工作中常分为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和肺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除前面分类中的第二类以外,其它4类都属于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右心功能不全,左室充盈的血量减少,室间隔左移,心排量下降,右心压力的升高影响冠状静脉的回流,影响心肌血供,加重心功能不全,出现低氧血症。
肺动脉高压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进行性呼吸困难,继发于右心缺血的心前区疼痛,右心衰竭的症状肝大,周围水肿等,继发于左心低心排的疲劳感和晕厥,紫绀等术前准备和治疗
1、肺动脉高压应优先考虑治疗原发疾病,首先要明确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然后进行针对治疗,如低氧血症患者的氧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持续正压通气和氧疗;慢性复发性血栓栓塞疾病者抗凝甚至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治疗等。
2、吸氧改善氧合适当过度通气,避免呼吸性酸中*,纠正代谢性酸中*。充分镇痛镇静,避免应激导致的儿茶酚胺释放,避免寒战。
3、纠正肺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的右心功能衰竭是治疗的重点,包括降低右心前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由于存在右心功能衰竭,所以CVP不能准确反映右心前负荷是否合适,一般认为如果CVP10mmHg且动脉压正常,则右心前负荷是合适的,对于不能确定的患者,可行内源性容量负荷试验,对CVP20mmHg的无反应者,应给予利尿剂治疗。降低右心后负荷包括PGI2、PGE1的使用,吸入NO,L-精氨酸。硝普钠和硝酸甘油的使用可降低后负荷。镁阻断钙通道,扩张肺血管,增加NO合成酶的活性,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释放PGI2、腺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
麻醉方法的选择全身麻醉可用于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椎管内麻醉除低位硬膜外麻醉可安全用于肺动脉高压患者,胸段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不推荐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麻醉管理要点
如果患者在手术前使用吸入NO或PGI2治疗,则术中要继续给予同类药物,突然停药会导致严重的右心衰竭,尽可能完成良好氧供和氧合,避免缺氧,避免二氧化碳蓄积,适当过度换气纠正酸中*,维持正常或较高水平的体循环压力,避免血压波动,尽可能维持窦性心律,保温,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避免应激反应,避免气道压力过高,术后应送ICU继续监测治疗,良好术后镇静镇痛
监测项目
心电图,氧饱和度、动脉置管测压,中心静脉压监测,Swan-Ganz导管一般不做常规监测,经食道超声
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患者在进行麻醉之后,体循环会有所降低,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造成体循环不稳定,这样就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我们在手术的时候,既要保持麻醉的深度,又要避免应用增加肺动脉压力的药物,否则那样很容易造成危险的发生。在进行麻醉的过程中,我们要密切的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千万不能疏忽大意,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尽量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