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进光辉历史,凝聚磅礴力量百年党旗红
TUhjnbcbe - 2023/1/10 21:51:00

4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百年*旗红国企新征程”暨“强国中坚高质量发展看国企”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出发仪式在京举行。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核电、通信、雷达、发电……纵横百年,荡气回肠群星璀璨,生机蓬勃!今天小新就带大家从北京出发途经浙江嘉兴、上海、江苏南京昼夜兼程三千里探访“百年*旗红国企新征程”首条线路上那些激情燃烧的央企记忆以*的光辉历史凝聚磅礴力量一次国有企业精神之旅、中国制造实力之旅即刻出发!

硬核的中国核工业

硬核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核工业“摇篮”

见证“中国硬核”底气

↓↓

中国核工业的摇篮,“硬核”底气的开端!

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

第一站我们来到北京西南郊的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这里被称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既见证了我国核工业从零起步的历史,也是我国“硬核”底气的开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外景

年,伴随新中国成立的脚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年1月15日下午3时,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会议。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帷幕从这次绝密会议召开后正式拉开。1月15日成了中国核工业创建纪念日。

创业伊始,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人才。

为解决人才难题,当时*中央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继续吸收在国外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二是抽调一批专业相近、水平较高的科技人员,改行加入核科学研究;三是让一批大学生改学核科学与核工程专业,充实核工业研究力量。这些年轻人加上近代物理所的研究人员,构成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初期的科技队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第一代核科学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了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走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里,有一块淡蓝色的“大块头”,这是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体部件。

▲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不远处一座式样古朴的反应堆大楼,则建有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

以年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我国核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有了显著提升。也是在这年初秋的某天,人称“娃娃博士”的邓稼先走进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办公室。他和战友们仅凭两架手摇计算机和古老的算盘进行浩繁的理论运算,最终解决了原子弹结构和轰爆物理方面的全部理论计算。

▲年,国产自主研发的可造福广大患者的质子治疗超导回旋加速器束流能量首次达到MeV,这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创新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堆一器”见证了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一堆一器”为牵引,原子能院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八大学科。

▲围绕“一堆一器”,原子能院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根据国防事业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两弹一艇”成功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发,年,原子能院建成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核物理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年10月16日,在广袤的罗布泊荒原上,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横空出世!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随着这一声巨响,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挺直腰杆!

那一声爆炸的背后,是无数人夜以继日的付出,是无数人不顾生死的操劳。

听两弹功臣,讲动人故事

在距离北京公里之外的上海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济阳三村小区,居住着82位曾参加过我国“两弹”会战的原二二一厂的功臣们,因此,这里被当地的居民尊称为“两弹村”。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老人发挥余热与当地街道在德州路弄共同创建了“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并担任馆里的义务讲解员。

▲“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

走进“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只见多平方米展览室四周的墙上挂着74张大幅照片,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核工业建设及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情况。

▲“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展览馆担任讲解员的都是当年亲身经历过“两弹”研制的二二一功臣们!

“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义务讲解员

许震贵,原二二一厂供销处工程师陶瑞滨,原二二一厂公安局局长王钰德,原二二一厂技研部高级工程师陈栋标,原二二一厂质管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周玉英,原二二一厂文教局老师

……

“当时,尽管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条件之差还是超出预料。”陶瑞滨老人说,“一到西宁,高原反应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鼻出血、心发慌、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走路气喘。进入基地,人更是整天昏昏沉沉,躺下睡觉时头胀痛,身体火烫,像在发高烧。此外,水烧到80度就开了,饭也煮不全熟,蒸出的馒头黏糊糊的,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只能吃下半个……”陶瑞滨老人接着说:“由于来不及盖房,许多人住的是半地上半地下的窝棚,毛毡往地上一铺就成了床。食堂是一间帐篷,春天风沙大,从食堂打饭回宿舍,往往饭上盖了一层沙。有人粗算过,仅此每人年均要‘吃’三五公斤沙子。为改善伙食,有时会战人员到河沟里捕鱼,鱼儿上桌,大伙举筷‘共诛’之,就连被烤焦的鱼骨头也一起下肚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王钰德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啊,青稞做的黑馒头和土豆是我们的主食,大米每人每月只供应3斤,这样的饮食,我们南方人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习惯,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为了自力更生造出“争气弹”,许多人不分昼夜地工作。当时在设计室工作的王钰德说:“那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班,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概念,也没有星期天。方案想了又想,图纸审了又审,实验数据算了又算,决不肯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失误而影响整个事业的成败。每天晚上整个办公大楼一片灯火通明,晚上9时,接送上下班的班车来了,无论司机怎样按喇叭,谁也不愿放下工作,好多次都是领导强行熄了灯,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原二二一厂高级工程师、上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80多岁的王钰德老人为媒体记者讲述

“那时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用牙啃、用手抠,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许震贵老人回忆着:“工具奇缺,计算尺、绘图仪都发动各人自己带去,更别提计算机等设备了。为此,大伙自己动手制作‘土设备’开展科研……”

“两弹村”里的不少老人去罗布泊基地参加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年10月16日,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起爆前5分钟,我们躲在小山坡后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默默祈祷爆炸成功。”老人们回忆:下午3时半,强光一闪,紧接震耳欲聋的巨响,一个火球从地平线上跃起升上高空,并不断膨胀,变成拔地而起的蘑菇云。“成功了!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围绕《光辉历程》《激情岁月》《金色晚年》三个主题,生动记录了从年到年间,80多位热血青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核事业的激情岁月,以及“两弹”功臣们回到上海后,继续发挥余热的精神境界。展室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深深地藏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每当对观众们讲起那段岁月,他们总是那样平静:“把青春留在高原,我们无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人们十几年如一日,通过生动感人且富有激情的讲解,把人们重新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聆听着他们的讲解,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打起背包奔赴祖国大西北的情景;看到了他们在摄氏零下40度气温下忘我工作的场面;看到了二二一基地人吃着黏糊糊的冷馒头,在海拔米的金银滩高原上参加草原大会战的情景……

言者动情,闻者动容。正因为他们当年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日的岁月静好。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开创者和主力*!

离开上海,来到中共一大的另一个召开地点——浙江嘉兴。秦山点翠,钱塘潮涌,白鹭翔集,这里坐落着被誉为“国之光荣”的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九个核电机组依次坐落山间,形似长寿之龟,清洁能源源不断注入长三角,好一幅生态文明新画卷。▲秦山核电站外景

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总理指示二机部不应该只是个“爆炸部”,也应该搞和平利用,搞原子能发电。

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关于解决战备电源问题汇报后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同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部署了核电站的建设工作。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因此被命名为“七二八”工程。中国核工业走的是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的核电研发从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起步。年3月20日,怀揣“掌握技术、锻炼队伍、总结经验、为我国发展核电打基础”的初衷,“七二八”工程选址秦山开工建设。

▲20世纪80年代建设中的秦山核电站

当时,中国大陆的核电体系、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诸多工作都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秦山核电的建设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过3年多的国内外培训,年秦山核电首批反应堆操纵员共35人通过考试取得执照,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核电操纵员、我国核电发展的中坚力量。年12月15日0时15分,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那一刻,在主控室的欢呼沸腾中,中国大陆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也是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春日里的秦山核电站仅仅并网发电15天后,我国便与巴基斯坦签订建造同样堆型的两台30万千瓦级机组合同,实现向国外“原装”出口核电机组。秦山核电站不仅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开创者和主力*,也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年3月18日,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从“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再到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无论是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年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还是核电起步后的大发展“挺直民族核电的脊梁”,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核工业人用青春汗水铸成的事业之*、力量之源,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半部电台到云监工

开启通信百年

在红色通信的起源地穿越时空,感受通信百年历程↓↓在上海,从外白渡桥出发,沿着外滩缓步,到延安东路一转弯,便能看见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默默伫立,高高的明窗之内,是历史钩沉的深邃;明窗之外,车水马龙,一座高架,连通魔都东西。

结束上海电信博物馆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再来到上海电信生活体验馆,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生活之旅。

体验馆里有什么?

遥控挖掘哪家强?当然是用5G网!与4G网的挖掘机比起来,响应更快,延时更低。

黑白跳跃间,可以自动弹奏和教授琴谱的智能钢琴

▲智能钢琴

不管有没有驾照,都可以体验到真实开车的感觉

▲模拟驾驶

你以为这些是只能在体验馆里才能享受到的体验吗?

Nonono~

5G的技术标准将带来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大的连接。峰值速率从1Gbps提升至20Gbps,空口时延从10ms降低到1ms,用户体验提高了10倍。上海电信,向来敢为人先,越是复杂的场景,越要迎难而上,在上海这座魔幻之都,“Hello5G”早已打卡那些“最上海”:这里有国内最高的5G,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国内首个已经实现5G部署的超高层建筑;这里有全球最大的5G单体建筑群,80万平方米、人称“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这里有地表最快的5G上网地,公里/小时的磁悬浮,将让你享受“陆上最快”的网络畅游……

此外,地铁、机场等特殊场景下的5G网络建设,上海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如今,上海电信正在大力探索各种基于5G网络媒体传播产品和服务,随着“5G+超高清”“5G+AR/VR”“5G+全息”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已基本形成一批基于5G技术的新媒体平台、移动化演播室等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

▲中国电信联手九牧打造的5G智慧园区中,5G+施釉机器人替代人工,自动为产品喷涂施釉,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年10月24日,上海电信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千兆光网,推动上海成为“全球千兆第一城”。目前,千兆光纤覆盖率已达%。上海电信推出的“千兆宽带+千兆5G+千兆Wi-Fi”的三千兆,最终为用户打造全场景、全触点、无缝覆盖、随身体验的“沉浸式千兆体验”,为各类数字应用产品进一步迭代升级打下良好基础,为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新实践。目前上海电信已在虹桥高铁出发层、东方绿洲、上海植物园、大宁商业广场等一批交通枢纽、商业广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完成ChinaNet大网Wi-Fi6千兆覆盖及试点开通,实现有线千兆到无线千兆的突破,大幅提升Wi-Fi发展速度,为客户提供感知更好的品质服务。

▲浦江沿岸,点亮的千兆之城巨幅海报

不得不说,慕了,慕了~

海陆空天全领域

中国雷达守国门

在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探访新型、高端雷达装备↓↓

春风拂面,小新来到中国电科旗下的14所,在这里感受到了初春金陵古韵与*工“铁汉”柔情相融的别样魅力。

▲春日里的中国电科14所

14所是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提供海、陆、空、天全领域预警探测系统装备能力的大型、高科技、综合性研究所,这里拥有我国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是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实地。

▲“中华神盾”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

▲反隐身雷达

▲航母雷达

▲空警-预警机2

▲星载雷达

年1月,国民*国防部第六厅设计处在南京妙耳山征地80余亩,为当时雷达研究所建造了一座平方米的研究楼,这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的“14所小红楼”。

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雷达就诞生在小红楼;我国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也诞生在小红楼;我*第一支雷达营提供了全部装备,中国雷达工业自此拉开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蓬勃发展历程,小红楼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14所小红楼

百年电厂荡气回肠

绿色智慧绽放新生

在百年电厂感受荡气回肠的百年风云↓↓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一座百年电厂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着绿色能源,这就是本次线路的最后一个探访点——大唐南京发电厂。

▲大唐南京发电厂全景

首先来到了电厂自建码头,在这里,小新听到了码头建设情况介绍、燃料供应情况和“智慧电厂2.0版”建设远程操作卸煤情况。在酷似科幻场景的圆形煤场,小新和记者一行了解了电厂燃料供应情况和“智慧电厂2.0版”建设远程操作堆取煤情况。

离开未来感十足的圆形煤场,小新还参观了“京电号”小火轮模型,津津有味地听工作人员讲述了国家一级文物“京电号”小火轮在渡江战役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船”奇:

年3月,国民**府宣布封江,并将长江两岸大小船只集中毁坏或沉江,企图阻止解放*渡江。由于关系到南京城的用电,南京发电厂的运煤船只“京电轮”没有被破坏。渡江战役中,“京电轮”英勇往返,共运送了包括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领导同志在内的多名解放*指战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渡江第一船”。

年点亮南京第一盏灯、年参与人民解放*渡江战役、年承担江苏1/3的发电任务、年以超低排放成为我国能源新风光……大唐南京发电厂是这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厂,几乎就是一部我国电厂发展的缩影。

▲南京发电厂荡气回肠的百年风云

三百六十行行行发展高质量东西南北中祖国处处立丰碑!国有企业的红色故事说不完、讲不尽高质量发展的征途看不够、走不停即日起至7月小新将带你走遍东、西、南、北、中5条线路探访20地40余处国企点位迎着百年*旗红感受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风貌、新征程!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光辉历史,凝聚磅礴力量百年党旗红